“6点,起床,吃饭。昨天和水磨村民组70多岁的老人张之英联系好,今天去看望她。水磨组距村部有30多公里路,因进组道路正在整修,只能步行进山……”
这是安徽省桐城市黄甲镇水岭村驻村工作队扶贫专干程健的一篇工作日记。像这样的扶贫日记,两年时间,程健记了满满四大本;像这样的走访,来回都是几十公里,经常是迎着朝阳出去披着月光返回。
程健,桐城市黄甲镇中义中心学校教师,2017年5月被组织选派到该镇水岭村,参加驻村扶贫工作队工作。
黄甲镇,地处桐城市西部山区。水岭村,是该镇*偏远的一个村。全村共有29个村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321户,贫困人口1165人,人口居住分散。
从学校到村部,从教室到为民服务中心,从面对学生教学到面对困难群众帮扶,全新、陌生的工作对程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变化,程健也曾有过不安和胆怯,但如今,站在水岭村的田间地头,看着满目青翠的茶山,程健目光笃定,“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干不好的事。”
“要想在村里扎住根,就得从*硬的骨头开始啃起。”在得知村扶贫资料建设相对滞后这一情况后,程健主动请缨:“我年轻,有精力,电脑操作也非常熟练。这个事我来做!”“十大工程”资料、“一户一档”资料……一切从头开始,他一页一页地翻看,一项一项地对照审核,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录入电脑,经常忙到深夜。
进村后的前半年时间,为了熟悉工作,程健吃住在村部,走遍所有贫困户,近200天,他没有回家一趟。白天走访,晚上整理资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照料老人、送孩子上下学等家庭事务,他全部交给了妻子。
水岭村地处高山,茶叶品质高。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直销路不畅。如何做大做强主打产业?这是程健驻村工作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过去,群众采用保守的种植方式,茶叶产量低,品种单一,销售面窄。在进组入户走访中,程健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后,向村两委建议:对茶户茶地进行升级改造,引进高品质的茶叶品种。
2018年,在程健的建议下,村里统一采购了26万株**茶苗,低价向茶农推广,同时提供技术服务。当年,在原有茶地的基础上,该村增加了300亩茶园。“目前,茶苗长势良好。预计这300亩新茶品种可以增收茶叶近6000斤,群众人均增加收入800元。”
面对茶叶制作品质不高、销售困难这一现状,程健带领村干部一方面挨家挨户宣传,号召群众将鲜茶统一加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自的人脉资源和熟知的网络资源进行推介。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每年贫困户户均茶叶销售增加6斤以上。部分茶农家的茶叶还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脱销现象。
“贫困户茶叶销路广了,收入稳定了,他们脱贫信心也更足了。”在谈到茶产业发展前景时,程健脸上溢满了自信。
如今,水岭村实现了整村出列,219户脱贫;发展集体茶园40亩,建成了两个扶贫车间,带动30余户贫困户110余人实现就业;村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2.5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30多万元。
再过一年的时间,程健就要回到学校,但和村民结下的深厚情谊让程健感慨万分,“成为一名扶贫专干是我这大半辈子做过的*骄傲的事。”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08日第6版?
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如有对您造成影响,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